公元前575年,晋楚发生鄢陵之战,此战,郑军听从于楚军,一同战败于晋国。此后,晋国便联合诸侯屡次伐郑。郑国也在楚国的命令下屡次攻宋。
公元前571年,郑成公病重,卿大夫子驷请求顺服晋国以脱离楚国无休止的命令。郑成公说:“楚君因为郑国的缘故,在鄢陵之战被射伤了眼睛,如果就这样背弃楚国,将会失去助力和信任,以后还有谁会亲近我们呢?”秋季,郑成公去世。郑国诸大夫想要顺服晋国,子驷说:“官命未改”。意思是先君没有改变顺服晋国的命令。诸大夫只能作罢。
冬季,诸侯在晋国的率领下攻占了郑国的虎牢关,迫使郑国顺服。虎牢关是郑国西北边的重要关隘,失去了它,郑国对于诸侯联军来说一马平原,几乎再无险可守。于是,郑国只能顺服晋国。
公元前566年,诸侯将于鄬地会盟,以救援被楚国进攻的陈国。郑僖公与卿大夫子驷一同前往鄬地准备参与盟会,但还没等出国境郑僖公就被子驷毒杀了。
展开剩余78%原来郑成公死后,子驷等卿大夫便掌控了郑国的政权,新君郑僖公相当于傀儡。郑僖公对此非常不满,想要借助晋国的力量夺回政权,但是他又不懂得韬光养晦,竟然屡次三番无礼于子驷等卿大夫,让子驷等人起了戒心。
这次诸侯会盟,子驷请求郑僖公背晋盟楚,郑僖公死活不同意,子驷只好派人毒杀了他,然后再派人通报诸侯速盈配资,说郑僖公得了疟疾死掉了,郑国参加不了这次会盟。接着子驷立了郑僖公五岁的儿子嘉为国君,史称郑简公。
次年,郑国群公子不满子驷弑君,谋划怎么去掉他,却机事不密,反被子驷一网打尽。
子驷先杀掉郑僖公,再杀掉了支持郑僖公的群公子,但是还没有放心,因为晋国很有可能会以子驷弑君为由逮捕他,插手郑国的政治。于是,子驷等人就打算重新顺服楚国。
不久,郑军在子驷的命令下进攻楚国的属国蔡国,打了打胜仗,郑国人都很开心,只有大夫子产不开心。子产说:“小国无德,而有武功,这会惹得楚国来讨伐,到时候顺从楚国,晋国又来讨伐,郑国将无宁日。”果然,这年冬季楚国令尹就率领军队进攻郑国。
子驷想要顺服楚国,但是还有一些卿大夫不想顺服楚国,子驷就说:“顺服楚国,有问题我一人承担。”于是,郑国顺服了楚国。接着派使者向晋国报告说,郑国听从晋国的号令,进攻不顺服的蔡国,惹得楚国来攻,楚国势大,郑国远不能敌,只能顺服楚国。
晋国卿大夫知武子被郑国使者的一番话气笑了,说郑国受到楚国进攻,也不派个使者来报告求援,就立时顺服楚国,你在想什么,谁又不知道呢?接着又说,晋军将会率领诸侯军队陈兵郑国城下,望郑国好自为之。
第二年冬季,诸侯军队浩浩荡荡讨伐郑国,郑国害怕,想要顺服诸侯。对郑国的顺服,晋军诸卿有不同看法。中行献子想要围困郑国吸引楚军来攻,然后和楚军打一仗;知武子则想要同意郑国的顺服,然后撤军埋伏有可能来进攻诸侯军队的楚军。最后因为诸侯都不想大战,就同意了郑国的讲和。
在诸侯与郑国的讲和的盟会上,子驷宣讲盟书,说郑国今后唯有礼与强,可以庇护民众的国家是从,然后烧掉祭神。晋国卿大夫荀偃要子驷修改盟书,子驷说已经敬献给神灵的盟书还能修改,那么大国也就可以背叛了。知武子这时也劝荀偃理解郑国的难处。于是诸侯和郑国的盟会就这样结束了。
冬季,楚王讨伐郑国,子驷打算顺服楚国。大夫子孔、子蟜目瞪口呆说,与晋国盟约,口血未干就背弃了,真的可以吗?子驷说,盟约说的是“唯强是从”,现在楚国来攻,晋国不救,不就是楚国强吗?于是,郑国又和楚国订立盟约,顺服楚国。
第二年诸侯围攻东夷逼阳,郑国在楚国的带领下趁机接连进攻宋国、卫国和鲁国,惹得诸侯和国内民众都非常不满。于是就在诸侯准备讨伐郑国的时候,郑国国内先出了乱子。
执掌郑国政权的子驷和子国、子耳等重臣被曾与子驷有过仇怨的下层贵族群起杀死了。只有卿大夫子孔事先知道这件事,有了防备,没有被杀。于是子孔开始执掌郑国政权。这时群臣商议不再“唯强是从”而是长期顺服更为强大的晋国,子孔没有反对。至此,郑国对待晋国终于不再三心二意。
综上所述速盈配资,郑国在鄢陵之战后本来就应该顺服胜利者晋国,但却因为郑成公的“官命未改”和子驷的“唯强是从,一直在晋、楚间摇摆不定,致使郑国连年兵祸,民众苦不堪言,可悲可叹!
发布于:天津市泰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